当前位置:

加快“碳中和”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廖小平 编辑:朱嘉仪 2021-10-11 09:55:30
时刻新闻
—分享—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机遇,也带来了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升级等多重挑战。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涵养人才蓄水池,才能汇聚实现“双碳”目标原动力。

突出人才资源理念,激发“碳中和”专业人才引领作用

低碳发展问题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幅度大、困难多、任务重,亟需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攻坚克难,发挥引领作用。

为此,应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高素质、专业化“碳中和”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应用、绿色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智库等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碳达峰”“碳中和”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天地,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把优秀人才聚集、培养与相关重大科技布局、产业布局、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加快低碳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和实现“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供人才保障、专业支撑。

突出人才培养创新,加强“碳中和”人才培育机制建设

应将“碳中和”人才培养与实现“双碳”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低碳发展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支撑服务等各类人才均衡发展。

为此,应以创新和完善“碳中和”专业人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为突破,建立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队伍创新能力提升和结构动态优化的人才制度体系;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碳中和”人才培养,建立与实现“双碳”目标相适应的新专业和新课程,依托各类平台、课题、项目等载体凝聚并培育“碳中和”创新人才;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自我实现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以开放灵活的机制吸引、培养和使用“碳中和”创新人才。

突出技术创新需求,加强“碳中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一批具有识别、驾驭低碳发展关键性要素能力,从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碳中和”科技创新人才。

为此,无论是发展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和环保材料等低碳环保新兴行业,还是转型升级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传统行业,都应高度重视“碳中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应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将“碳中和”基础研究突破和“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产学研交融协同的“碳中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碳中和”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实现代际传承的高端“碳中和”人才集群效应。

突出业态升级要求,加强碳资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一大批衔接碳中和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既懂政策又懂业务、兼具国际视野和商业嗅觉的经营管理人才。

“十四五”期间,我国碳交易市场将实现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全覆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加强碳资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管理人才与科技人才同振共鸣,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支撑。碳资产经营管理属于交叉学科的新型专业应用领域,人才培养应依托高等院校,积极推动能源、环境、信息、管理和金融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相关学科课程与师资队伍协同建设机制,着力培育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突出战略发展需要,加强“碳中和”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一批心怀“国之大者”、急国家之所急,从事“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思想的新型智库人才。

“碳中和”新型智库人才应围绕“碳中和”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主要路线,产业布局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联机制等领域开展政策研读、议题研究、战略咨询、评估监测等活动。加强“碳中和”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应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推动政智人才、国内外智库人才交流,增强智库产品与决策实践的黏度,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先导性作用;优化“碳中和”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增加智库成果权重,从服务“碳中和”“碳达峰”决策角度考量智库成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廖小平

编辑:朱嘉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生态环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