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激活文旅
人民日报记者 申智林
烈日下,游客顺着高差近40米的亲水滑道直冲而下,欢呼声起,水花飞扬……位于长沙大王山片区的湘江欢乐城,成为火热夏天里人们的最爱。
“为了防控疫情,保证游玩体验,必须限流。”湘江集团华年文旅公司董事长周颖说。
“十年前这里可没几个人愿来。”在附近的坪塘街道住了将近50年,居民谢媛深有体会。
因为石灰岩资源丰富,自上世纪50年代起,大王山片区集聚了数十家建材、化工企业。2009年起,企业陆续关停并转。遗留下的尾矿渣和一个长440米、宽350米、深100米的巨型矿坑,对湘江生态环境及长沙城区居民用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2014年,长沙市推动大王山片区改造。“通过绿色修复,结合山水洲自然特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湘江集团湘新投公司副总经理廖文斌说。
崖壁加固,矿坑四周陡峭的石崖有了搭建建筑物的基础;缓坡平台种植水杉、刚竹,覆上吉祥草、鸢尾、薜荔等,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生态;矿坑底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搭建生态浮岛形成水生态循环;矿坑周边经过综合治理,变身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的公园。
大王山片区的嬗变,是湖南加快构建和谐长江、优美长江的一个缩影。2019年到2020年,湖南省制定“一矿一策”实施方案,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1911公顷修复任务。
清水入湘、清水出湘,一道美丽的“清水长廊”已在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两岸形成。今年上半年,湖南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7.4%。
科技支撑 绿色转型
人民日报记者 王云娜
盛夏洞庭湖,芦苇拔节生长,成排连片在风中摇曳。
“这可是种菇的好原料咧!”沅江市芦苇产业转型管理办公室科研人员石跃龙说。
沅江市地处南洞庭湖腹地,拥有45万亩优质高产苇田,年产量30多万吨。2018年起,制浆产能全面退出沅江,芦苇变得“一文不值”。
石跃龙说,废弃芦苇长期浸泡后,会导致局部水域氮、磷和其他化合物指标严重超标,影响鱼虾生长,“冬天芦苇干枯,一旦失火危害也极大。”
芦苇产业何去何从?想起小时候在芦苇荡里采蘑菇的场景,石跃龙大胆提出:驯化野生蘑菇,人工培育芦菇。
在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的支持下,石跃龙甄选出胶状鳞伞菌、春生田头菇和大球盖菇3个品种,用时近两年攻克菌种培育、芦苇发酵等技术难关。
种芦菇赚头如何?石跃龙算了笔账:从收割、运输到发酵,一吨芦苇成本300多元,经芦菇转化吸收后产值达到5000元左右,亩产值达7.5万元。
以芦菇驯化为基础,沅江市与省内科研院所加大合作力度,为芦菇培育、保鲜、深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上半年,沅江市芦菇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消耗芦苇约1万吨。接下来,沅江市将借助冷链物流销售鲜食芦菇,进一步扩大芦菇种植面积。
近年来,湖南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湖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62.4亿元、农业产值3532.9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6倍、1.33倍。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申智林 王云娜
编辑:朱婷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