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居民在坎儿井中取水。吐鲁番市高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进入9月,吐鲁番盆地依旧骄阳似火。吐鲁番盆地自古便有“火洲”之称,是中国最炎热干旱的地方。极干旱的气候条件本不利于发展农业,但这里却以盛产葡萄而闻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的“瓜果之乡”,造就这一生态奇迹的是一种的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
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坎儿井成功入选。
因势利导 藏于地下的生态智慧
吐鲁番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有“地下运河”“地下水长城”的美誉,从古至今依然在使用,滋润着火焰山脚下的绿洲。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时至今日,吐鲁番好多村名,后缀都有“坎儿孜”。经测定,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中,最早的修建于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初年。
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虽然叫做井,实际上坎儿井却是一条水渠,其中暗渠是地下渠道,明渠是地面渠道,涝坝是蓄水池,而竖井就是开挖或清理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运送至地面的泥沙、淤泥,就近堆放在竖井口周围,形成了环形土包。这个环形土包设计也有特别之处,一方面,清理竖井泥沙时可以就近堆放,省工省时;另一方面,由于环形土包有一定高度,可防止风沙灌入竖井,也可以防止地面发生洪水时,洪水进入井内,有效保护坎儿井的水质。
地下暗渠中,清澈的渠水都是自动流淌的。吐鲁番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孜拉吾东·加拉力丁说:“吐鲁番盆地海拔较低,而盆地北部作为水源地的天山山脉海拔高。坎儿井利用地面的坡度,将天山山脉的冰川融水引入地下,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形成自流井。地下暗渠具有尽可能减少渠水蒸发和流失的作用,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的生态智慧。”
这“地下运河”是怎么挖出来的?“现在我们打井都有专业的钻井队,古代可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他们徒手加上简单工具,硬是凿出了一条地下运河。”孜拉吾东·加拉力丁说。
吐鲁番学研究院专家李刚介绍,为了避免开挖过程中方向“跑偏”,古人还根据两点成线的原理,发明了木棍定向法和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法就是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顺着自己的影子掏挖,这样不同的作业点就可以不偏离方向了。
在保护中传承 坎儿井焕发新活力
据孜拉吾东·加拉力丁介绍,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达1540条,吐鲁番就有1200多条。其中有近190条坎儿井仍保持水流,年径流量高达1.14亿立方米,控制着近10万亩的灌溉面积,暗渠总长超过3400公里。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劳动人民为适应极度干旱和高蒸发量环境而创建的引出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坎儿井对于绿洲的农业和生态灌溉非常重要。”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徐伟伟表示,坎儿井修到哪里,哪儿就是绿洲,哪儿就是美好生态。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吐鲁番市的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造成部分坎儿井干涸断流。为此,吐鲁番市及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地下水超采的治理,通过一系列措施,地下水下降趋势逐渐减缓,坎儿井的出水量趋于稳定。同时,吐鲁番市通过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以及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坎儿井的修缮、疏通和监测工作,确保其正常发挥灌溉功能。目前,吐鲁番市累计投入近1亿元,加固维修坎儿井165条,还有45条坎儿井即将启动修缮。
当地还充分利用坎儿井资源,建成4家以坎儿井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向国内外游客系统展示了其原理结构、开挖技艺、文化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宣传、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坎儿井文化,让更多游客了解坎儿井的文化和历史。
“以前,坎儿井仅仅是项水利工程,现在,坎儿井正在不断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安金强表示,坎儿井正逐步成为促进吐鲁番市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有效载体。
孜拉吾东·加拉力丁说,坎儿井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吐鲁番市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坎儿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坎儿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完善顶层设计 做好节水兴水大文章
千百年来,吐鲁番能够种植葡萄等瓜果,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坎儿井功不可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坎儿井在吐鲁番人的生活和耕作中仍然有重要地位,坎儿井蕴含的生态智慧也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火焰山脚下葡萄沟达甫散盖社区生活的居民阿帕尔·阿不力米提,每天中午都会开启坎儿井涝坝的水闸,浇灌村中的120亩葡萄园。阿帕尔·阿不力米提说:“坎儿井水冬暖夏凉,水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到20摄氏度,这正是葡萄生长最适宜的水温,用这个水种出的葡萄长势更好。”
不仅农业灌溉,坎儿井也是吐鲁番盆地红柳、梭梭、骆驼刺等绿洲植被获得水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井水流淌过的地方,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夏天井水周边一百米范围内形成了怡人的小气候,为居民提供了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助推新疆的发展,因此,汲取坎儿井的古老智慧,对于做好新时代新疆水文章有着重要意义。
在高昌区恰特喀勒乡的吐鲁番克尔村,7000多亩葡萄园从今年4月起用上了微喷灌技术。村民艾尼瓦尔·热西提介绍说:“这种技术借鉴了坎儿井地下输水的理念,通过地下管道,将水精准输送和喷洒到每棵葡萄藤的根部,大大减少了传统漫灌方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夏勒克村从去年9月开始实施葡萄高效节水项目,截至今年4月,全村1625亩葡萄园已全部完成了改造。”夏勒克村党支部书记吴星介绍,与往年相比,仅今年上半年,全村就节水4062立方米,节约灌溉费用6万元。
据介绍,预计到2025年年底,吐鲁番市的63万亩葡萄园都将实现节水措施全覆盖。
新疆地处干旱区,水是生态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新疆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全疆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成立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自治区水利统一调度机制,推动地州、县市和兵团师市党委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全力打通水资源管理“最后一公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艾斯卡尔·吾休尔表示:“自治区水利厅将坚决扛起治水兴水政治责任,在水资源管理上多目标统筹、多措施优化、多点位发力,做好节水、蓄水、调水、增水四篇文章,全力以赴推动新疆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杨涛利 王晨 田吉斌
编辑:孙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