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伟人故里。这里坐拥“一江两水一库”和长株潭生态“绿心”,放眼望去,湘江两岸,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水天一色。
近年来,湘潭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殷殷嘱托,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抓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美丽湘潭建设,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加码”,换来绿水青山带笑颜
今年8月底,湘潭环保志愿者在韶山市韶山乡平里村一处小水库中,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近两年来,除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外,还有珍稀鸟类彩鹮、“国宝”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相继来湘潭“做客”。
野生动物的身影,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近年来,湘潭始终坚定扛牢重大政治责任,守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净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提升明显,天更蓝——
自2021年以来,湘潭重拳出击,常态化推进、科学化治理、精细化管控大气环境,打好蓝天保卫战。湘钢投资约60亿元,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改造;该市对76家企业开展VOCs综合治理,对21家企业开展工业窑炉治理;在全省率先推广燃油清净增效剂,同时优化交通管控;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科学监测体系,科学、精细化管控大气质量;创新开展临界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分级分类管控,尽量避免重污染天和轻度污染天。
2023年,湘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3项指标,均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佳成绩,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相较于2021年,该市优良天数增加10天,优良率上升2.7个百分点,改善率居全省第三;PM2.5浓度每立方米下降5微克,改善11.6个百分点,改善率居全省第一。特别是今年1至8月,湘潭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再创佳绩,市城区优良创2021年以来同期最高。
地表水质稳定改善,水更清——
近年来,湘潭市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饮用水源地整治,并持续开展“洞庭清波”专项“回头看”行动;完成市城区24条黑臭水体基础治理,尤其是完成了唐兴桥、爱劳渠这两条“硬骨头”水体返黑返臭治理问题;开展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升攻坚行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20年的58.6%提升至76.6%。
目前,湘潭市14个国省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其中涓水入湘江口水质改善明显,提升至Ⅱ类标准;湘江湘潭段和涟水水质已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达100%。
土壤治理全国示范,地更净——
作为“国家土壤污染治理先行区”建设城市,湘潭以此为契机,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溯源整治全覆盖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土壤先行区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形成水输入型污染耕地源头防控,其典型经验获全国推介;率先开展全市全域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净土保卫战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2023年,湘潭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5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该市“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相关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通报表扬;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为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今年7月,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培训班在韶山市举办,湘潭市围绕农用地土壤污染溯源整治进行经验交流,“湘潭经验”再次在全国推介。
如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青山绿水、鱼翔浅底,已成为湘潭常态。
“五个试点”赋能,迎来绿色转型新天地
大雪时节的湘潭锰矿地区,大道宽广平坦,建筑鳞次栉比,国家矿山公园风景迷人。以湖南裕能、湘潭电化、湘潭厚浦为龙头骨干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生机勃勃。
这座历经“百年之殇”的“中国锰都”,依托生态综合治理,快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绿色产业园区。
从退出28家涉锰企业、关闭147家采矿企业,到实施一系列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撬动基础民生建设投入50亿元,再到成立雨湖高新区,探索产业转型之路,引进入园企业约200家,培育上市公司湖南裕能等,实现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这是湘潭多模式探索污染耕地源头防控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湘潭还抓源头防控,实施湘潭县中湾村灌溉渠底泥污染治理项目,探索水输入型污染耕地源头防控,其经验获国、省充分肯定。
作为伟人故里,湘潭市敢为人先、担当作为,2022年一口气争取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三个先行试点”,干出一个绿色新湘潭。
湘潭市积极构建试点建设的管理体系及政策体系,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和平台,促进项目落地。两年多来,该市有效引导136亿元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实施绿色低碳项目86个,涵盖钢铁、电力、交通、建筑等多个行业,累计减少碳排放385万吨,湘潭能耗和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湘潭还有效应用气候投融资工具拓宽资金渠道,推动湖南湘钢集团成功发行以湘钢超低排项目为载体的中期票据,发行规模10亿元;成立低碳气候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引导辖区内银行机构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使用力度,3家企业获得碳减排支持贷款5.42亿元,促进金融工具绿色发展,绿色成果在湘潭遍地“开花”。
同时,湘潭市以全国首批16个“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为契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范开发建设活动,共利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审批环评项目900余项,否决不符合管控要求项目40余个,护航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试点成果在湘潭高新区和湘潭钢铁集团应用,试点项目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
去年12月,湘潭市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湘潭)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源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试点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到2030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能效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战略性低碳新兴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试点建设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如期实现碳达峰、加快推进碳中和,提供“湘潭样板”。
今年6月,湘潭市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支持城市,将投资2.06亿元,对全市33个农村黑臭水体进行系统治理,力争两年内全域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水质更有保障、村容更多改善、村庄更加宜居,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
绿色赋能,给转型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湘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工作,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突出问题整改,提升群众享受优美生态环境获得感
“与我想象中的‘脏乱差’完全不同,这里有一种‘洁净美’。”这是前不久,我们走进湘潭雍和物流(易俗河港区码头)的切身感受。
蜕变源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2021年4月6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发现湘潭港口码头存在污水直排湘江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后,湘潭市高度重视,督促其高速高质高效整改,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
如今,雍和物流建成我省首家港口新能源重卡综合充电站,全省最大的新能源重卡充电站,集充电、储能、光伏、智能监控、能效管理等于一体,配置货棚光伏和储能柜,可同时满足38台新能源重卡或电动装载机快速充电,预计年充电量可达5253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273.74吨。
这些年,雍和物流累计投入5亿元,建设高标准易俗河港区及配套环保设施。2个全新的钢结构式仓库、2条全封闭式皮带输送带、5台吊机配套全方位喷淋料斗,让散落煤灰、粉尘成为“过去式”。新建的洗车平台确保车辆不带泥上路,洗车后的污水和初级雨水流入污水处理池,经处置后循环利用,坚决不让污水流入湘江。
生态化发展理念,让企业产业日益壮大,年总吞吐量持续稳步增长。下一步,雍和物流计划启动港口二期工程,通过建设物流枢纽和铁路枢纽,全面打造一个绿色、环保、高效智能的公铁水联运智慧港口,让更多湘品走向世界。
在此基础上,湘潭举一反三,要求全市8个港口码头对标对表全面完成整改。湘潭“港口码头”问题整改,入选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正向激励“十大典型案例”。
督察整改不仅摘除了湘潭港口码头头上的污染“帽子”,还有效推动现代港口经济发展。《湘潭港总体规划(2035年)》于2023年2月正式获批,开启该市公铁水多式联运新征程。此外,湘潭市还入选全国第三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按照“洞庭清波”专项行动问题清单要求,湘潭市还高标准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打通医废处置“最后一公里”,结束该市医废外委处置长达16年的历史。“日处置医疗废物6.5至7吨,经‘高温蒸煮+破碎’处理后,委托湘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集中焚烧处理。”湘潭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医废处置中心建成至今,运行平稳有序。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湘潭市高度重视历次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群众投诉反映强烈的、历史遗留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近年来,该市依法关闭绿心地区52家工业企业,退出48个违规项目,拆除富力城涉绿心60亩违建别墅、59亩古镇项目,对78亩人工湖进行复绿。全部拆除水府庙水库4.3万口网箱,全面退出369个拦库,实现水库水质由Ⅴ类提升到Ⅱ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湘潭市将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美丽湘潭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同守护伟人故里的绿水青山,齐心共建美丽湘潭,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婷 王兵 黄艳红 廖艳霞
编辑:孙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