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图。
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综合报道
“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这样的生态美景,也许马上要在三湘大地上实现了。
日前,湖南省林业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力争在2023年全面完成省级生态廊道建设。
30条重要省级生态廊道依托河流水系、山脉和道路,将散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串成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这对提升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生态建设向整体化、系统化、生态化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省级生态廊道试点示范,株洲市石峰区九郎山长株潭绿道。
何谓省级生态廊道?
《总体规划》由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湖南林勘院”)监测中心编制完成,这一项规划的面世,填补了我国省级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的空白。
省级生态廊道主要是跨市域范围,将省内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同步推进市级、县级生态廊道建设。
最终在三湘大地上构建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湖南省的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坚持多规合一,从增绿扩量、森林(景观)提质、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等方面整体施策。
野生动物通道建设愿景图。在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休闲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湖南的绿色“底气”
湖南省级生态廊道建设并非心血来潮之举,也非凭空始于今日。近年来,湖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工程,树立了成功典范。
湖南绿色通道建设,新建13.48万千米“绿色通道”,完成绿化面积20余万公顷,改善提升了交通主干道两侧林相景观。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08年以来,全省先后在32个县实施了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解决了裸露山地水土流失问题。
“五边”造林增绿专项行动:2009年至2011年,全省在城边、路边、水边、村边、房边,对第一层山脊范围内的荒山迹地,实施造林绿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强了景观效果。
目前,湖南森林覆盖率59.82%、活立木蓄积量5.72亿立方米,分别位居全国第6位、第9位,绿色大省名副其实。
然而,从绿色大省到绿色强省,需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出发,探索新时期的治理之道。
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设计。
21.69万公顷,湖南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布局绘就蓝图
湖南林勘院监测中心的技术专家分析了全省自然生态、交通道路和城镇村庄分布等现状情况,不断总结特点规律。
在《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南省生态红线划定》等政策基础上,广泛征求地方政府部门及公众的意见。
根据生态廊道的连通性要求,综合优化形成了湖南省级生态廊道建设的总体布局,具体推进30条省级重要生态廊道建设,构建起健康稳定生态系统。
其主要包括“三山”大尺度生态廊道(武陵-雪峰山脉生态廊道,罗霄-幕阜山脉生态廊道,南岭山脉生态廊道);“一湖四水”中尺度生态廊道(洞庭湖生态廊道,湘、资、沅、澧四水生态廊道);“骨干路网”小尺度生态廊道(“四纵四横”为主要骨架的铁路生态廊道,“五纵七横”为主要骨架的公路生态廊道);“一心一带九核”等生态廊道重要节点(长株潭生态绿心生态廊道,长江岸线湖南段生态廊道,民用机场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建设,不是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山脉、河流和道路等特点,锁定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精准规划可建范围。
铁路生态廊道愿景图。
25种建设模式,湖南林业专家开出“生态配方”
在《总体规划》中,专家们开出了“生态配方”,提供了25种建设模式,打造高标准高品位的景观单元,真正保护好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鸟语花香。
在省林勘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总技术负责人陈光辉的带领下,项目组人员根据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总结地形地貌的典型特征,建设模式从技术方式、植物选择,建设目标等多个方面“对症下药”,做出了一套既符合建设地实际,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生态配方”。
这个“生态配方”建设任务包括:增绿扩量30541.7公顷;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78468公顷;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7890.3公顷;小微湿地生态修复209处;城镇村庄绿化美化291处;栖息地保护与恢复148处;大尺度生态廊道连接节点5处;生物通道15处;国家森林步道2004千米。
依托河流水系、山脉和道路,生态廊道将散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串成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
在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休闲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生态廊道的纵横交错,形成了兼具生态、景观和文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廊道网络。同时,更提升了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全面构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在这幅生态廊道的美丽蓝图中,山如黛、水如练、花似锦。串珠成链,交相辉映。
省级生态廊道的建设,将为湖南从绿色大省迈向绿色强省的征程中,添上绿意盎然的一笔。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编辑:曾拥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