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20年、30年……
这是观鸟者日复一日穿梭于城市与自然间的观察岁月。
800+、900+、1000+……
这是观鸟人对于鸟种加新加新再加新的探索与追求。
近日,2024·秦岭(留坝)鸟类观察邀请赛(以下简称“观鸟比赛”)在陕西省汉中市举办,此次比赛是陕西省首次举办的观鸟类赛事。观鸟比赛由中共留坝县委和留坝县政府共同主办,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汉中市生态环境局留坝分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协办。
中国环境报记者全程跟踪比赛,记录了一场持续30小时的观鸟比赛。
热爱成就专业
8月30日9时,观鸟正式拉开序幕,随着一声“比赛开始”,15支参赛队伍马不停蹄地深入秦岭腹地,寻找鸟儿的身影。
观鸟,是一种观察记录的户外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亲近自然。他们选择观鸟,却一下子痴迷,以至于“掉进坑里爬不出来”。一位来自深圳的参赛选手说:“退休后没什么事,家人建议我到大自然里享受生活,于是我便开始了观鸟,结果上瘾了。”
看着选手相机里记录的五彩斑斓的鸟类,突然就明白了观鸟人“上瘾”的原因。
这些鸟儿如同精灵一般,轻巧地站立在树枝之上,明亮而灵动的眼睛,犹如璀璨的黑宝石,身上的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而在空中展翅翱翔的鸟儿,真正诠释了什么是自由奔放的生命气息。
拍摄、观察、学习、深究,这群观鸟者一步一步从爱好者向鸟类“专家”迈进。
“血雉、红腹锦鸡、朱鹮……”说起分布在秦岭的鸟类,西安野鸟会副会长、观鸟爱好者杜靖华滔滔不绝,“来之前我专门反复学习了秦岭地区鸟类分布名录,包括陌生鸟类的叫声等。”
观鸟比赛第一天,天气条件并不乐观,浓厚的雾气紧紧萦绕着紫柏山,给鸟类观察带来了挑战,但仍有几支队伍选择上山探险。
在半山腰,记者发现了两支队伍。他们正站在道路一侧,通过聆听鸟鸣声,分辨此刻林中的鸟种。
突然,一抹黑色的身影从上空掠过。众人迅速举起手中的设备追随。“快来看,是大嘴乌鸦!”参赛选手老胡用他的“长枪”快速捕捉到了鸟儿的身影,兴奋地让身旁的队友们分享。
无论是不是“高光”鸟种,每一鸟种的发现对参赛队伍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8月30日14时,紫柏山的雾气依旧没有消散。参赛队伍们纷纷调整策略,选择前往海拔更低的地方进行观鸟。
在紫柏山脚处的狮子沟片区,一支参赛队伍拿着400mm焦段的设备静静地伫立在溪边观察着,他们眼神里透露出浓浓的专注与热忱。记者走近后,他们如数家珍地展示着刚刚拍摄到的鸟类,“我们在这片区域已经拍摄到七八种鸟了,你看!有山雀、金翅雀、啄木鸟等。”
夜幕降临后,参赛队伍一一返回住处,大家兴致勃勃地分享着白天拍摄到的鸟种。比赛第一天,平均每支参赛队伍记录的鸟种大都在30—40种之间。
热爱不分年龄
8月31日,天气晴。参赛队伍一早便陆续出发上山,他们的热情驱散了紫柏山上的雾气,金色的阳光穿过云层倾洒而下,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光辉。
“今天的天气适合观鸟!”一位参赛者扬起手中的相机说。
没有雾气的阻隔,站在紫柏山顶,秦岭壮美之景一览无遗。层层叠叠的山峰连绵起伏,犹如巨龙般盘卧在大地之上,远处藏在云中的山尖,犹如仙境,若隐若现。
老胡一直渴望到秦岭,据说,拍到象征“吉祥”的酒红朱雀是他们参赛队伍的期望。“虽然没拍到火红的雄鸟,但我拍到了酒红朱雀的雌鸟!”老胡向记者骄傲地展示着。话音未落,前方队友唤他:“老胡快来,貌似有新的鸟种出现。”
图为参赛选手老胡。张韵晨摄
73岁的老胡背着600mm焦段的相机和各种设备立刻冲了过去,这些设备加起来不轻于10斤,但对于老胡来说,不在话下。
“一点都不累!来这比赛前,我在海拔5200米的高原地区拍了近10天的鸟。”老胡可以说是整个参赛队伍中年龄最长的,但他却不以为意:“别看我年纪大,我的心态年轻着呢。”
8月31日21时,比赛即将接近尾声,评委们已经开始根据参赛队伍上传的鸟种进行筛选,将有疑问的鸟种标记出来,邀请参赛队伍拿着记录影像或录音前来进行第一轮答辩。
在答辩现场,记者看见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观鸟队伍。他们是由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农业大学的观鸟爱好者组成的队伍。其中一位队员透露:“即便今天完成比赛,明日一早,我们还要出去寻觅鸟种。”
这支队伍的观鸟鸟龄在2年—4年不等,是参赛队伍中的年轻力量。因为对鸟类的喜欢,他们一入校就加入了观鸟社团,“走出城市、走近自然就十分愉悦,我们期待此行能认识更多陕西鸟种”。
热爱产生贡献
9月1日9时,比赛时间正式截止,最后一轮的鸟种答辩正式开始。
“有选手拍到了栗头树莺?”
“根据以往的分布记录,栗头树莺最北的分布记录在四川北部和湖北西北部神农架高海拔林区,怎么会出现在此处?”
“请提交栗头树莺鸟种照片的参赛队伍,带着‘证据’前来答辩。”
……
“在这里!”拍摄到栗头树莺鸟种的龙城飞羽队拿出了拍摄到的照片,同时也向评委介绍拍摄过程。
“我们也是偶然发现,早晨五六点钟去到了紫柏山的山顶,由于雾气很大,沿着道路往下走时,在一个岔路口处听到了异色树莺、黄树莺的鸣叫。走进去后由于林叶的密闭度非常高,观察起来十分困难,本打算往回走,结果在途中听到了陌生的鸣叫,大家决定留下来观察,等了好久,就在它跳出来的一瞬间,我们幸运地捕捉到了这个画面。”
龙城飞羽队拍到的栗头树莺。受访者供图
清晰可见的照片,以及参赛队伍详细精准的描述,评审经过认真讨论,最终通过了栗头树莺的答辩。
而这项刷新栗头树莺分布北界的发现,也成为本次观鸟比赛的“高光时刻”,栗头树莺也顺理成章成为本次比赛的“至尊鸟种”。
紧接着,“陕西发现鸟类新记录”的好消息在鸟圈奔走相告,这也是民间观鸟人产生的新贡献。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鸟类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观鸟比赛评审之一刘博野表示,“30小时,158个有效鸟类物种,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比赛。发现的鸟种中包括金雕、黄胸鹀等濒危物种。同时,我们也为陕西省的鸟类名录增添了栗头树莺这名新成员,较大扩展了其最北的分布范围,为这一生性隐秘的小型雀形目鸟类的分布、繁殖和生活习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比赛结束后,赛事群里依旧热闹,依旧更新着赛后拍到的鸟类。
在整场比赛中,问及参赛队伍“有没有信心得奖”时,记者听到最多的答案——“希望体验秦岭留坝的山山水水,观察更多的鸟类,得奖的事情可以往后放一放”。
不是为了奖项而比赛,“纯粹是为了热爱”在此刻突然具象化。
参赛选手在群里热烈讨论交流。受访者供图
在时光的长河中,30小时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痴迷观鸟的人来说,这是一段充满惊喜与感动的奇妙旅程。30小时之后,关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还会被持续记录、持续热爱。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张韵晨
编辑:孙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