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是推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的现实之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中,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可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此,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评选出一批美丽湖南建设、“夏季攻势”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示范推动,不断推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湘环保 长沙报道
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古称姚托,为五代十国时期马楚政权常丰县县城所在地,人文历史厚重。20世纪80年代,长沙市文物考古队对古城遗址进行勘察时,古城墙还基本完整,城呈方形,坐北朝南,有内外两城之分,外城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
1966年,为满足东湖村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东湖被改建为东湖渔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东湖渔场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鱼饵投放、水体流动性不足、长期淤泥沉积以及周边雨污管网建设不足等原因导致水质日趋恶化,曾经碧波荡漾的“粮仓”成为城市发展的“伤痕”。为加强东湖生态环境保护,改善芙蓉区隆平片区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城市,2022年,东湖公园项目正式启动。
统筹谋划,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协同推进片区雨污管网建设。整体实施东湖公园污水管网及姚托撇洪渠改造,落实雨污分流,新建三线截污管道共计4413m,阻断西面、北面生活污水直排湖面以及姚托撇洪渠,确保东南侧机电学院污水全收集,姚托撇洪渠明渠段采用混凝土矩形管涵封盖并预留检修口,畅通雨季泄洪通道。
扩展湖区补水渠道。东湖周边多为城市建成区,地面硬化比例较大,入湖地表径流量少,长期存在补水困难的问题。为实现湖库维持基本生态环境每年换水4次以上的基本目标,项目全面分析汇水范围内的管网走向、汇水分区、雨量计算以及水源水质,最终确定泉坝水库降水通过连通管进入东湖的补水策略,增设撇洪渠及闸门,合理规划补水策略。
同步打造海绵城市。坚持防洪排涝优先、自然与人工途径相结合等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构建三级系统,实现公园及周边地块雨水自然下渗、收纳、预处理与初步净化。雨水经“一级收集、二级滞留过滤、三级生态净化”后可通过回用给水系统作为景观绿化用水或直接作为东湖补水来源,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因地制宜,环境修复与景观打造有机融合
过去,东湖水质已退至劣V类水平。芙蓉区在开展底泥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由下至上,由水到陆”的湖库岸线综合治理方案,采取截污控源、底泥清淤、基底改良措施降低水体直接污染,通过科学种植、岸线修复消除雨季岸线影响。
一方面,精细开展竖向设计。借助清淤改造水底标高,打造自北向南水系流向,在水流条件不佳处增设5处曝气设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与景观及灯光结合,打造景观小品。
另一方面,挖填平衡做好横向拓展。集中扩大水面,多余土方用于营造公园微坡地形,塑造立体景观。采用常绿落叶相搭配、速生慢生相结合、自然式植物群落方式打造四季花廊、主体展园,形成红枫园、桑果乐园、海棠春晓等八处特色植物景点。
以人为本,“三美”融合提升生态获得感
为了完成东湖从群众的“铁饭碗”向如今的“后花园”的历史转变,芙蓉区全面考虑区划定位,多次听取周边群众诉求,加强前期设计规划,以东湖串联所有建筑,沿湖以点、线、面的形式来排布建筑单体。
在尊重现有生态肌理的基础上,保留现状原生水体和原生密林景观,根据周边地块功能及场地结构合理规划游线系统及活动场地。在空间上内外联动、功能呼应,在视线上多角度多视点、丰富体验,为市民提供一个集人文、社交、集会、游乐、健身于一体,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复合功能型综合性公园。
一步一景,各具特色,构建各类亲近自然的互动平台,持续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与满意度。魅力都港区聚焦东湖湖心等重点景观,设置亲水平台、凌波栈桥、阳光草坪等丰富的活动场地;智创水湾区充分服务临近居民区与学校,为周边学子、居民等提供学习交流、垂钓、观景、休闲的场地以及科普文化长廊;生态湖厅区充分保留大量原生植物,设置有观鸟观鱼构筑,依托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旧有植株,设置桑果果体验园。
芙蓉区持续融合城市更新与环境治理,做优做精群众身边的美丽,书写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的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湘环保
编辑:孙晔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