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无人岛旅游乱象丛生,别让“生态孤本”毁于野蛮开发
2025-10-12 22:01:30 字号:

无人岛旅游乱象丛生,别让“生态孤本”毁于野蛮开发

Snipaste_2025-10-07_13-59-09.png

□郭韵儿(重庆大学)

当国家级地质遗迹核心保护区的南碇岛,被社交平台上的“登岛攻略”标注出清晰路线与价格;当140万根稀缺的玄武岩柱群,因游客攀爬踩踏出现不可逆损毁,央视曝光的无人岛旅游乱象,早已不是简单的“违规探险”,而是一场对自然馈赠的“生态掠夺”,更是对城市治理与平台责任的双重拷问。

无人岛的“野蛮开发”,背后是一条漠视法律与生态的违法产业链。从渔船加装木板超载载客,到民宿、司机串联推销服务,当地部分从业者将“禁止旅游”的规定抛诸脑后,把国家级保护区变成了牟利工具;而社交平台对“非法攻略”的审核失职,更让这种违法行为从“地下”走向“公开”,成为吸引游客冒险的“诱饵”。更令人痛心的是,游客挖掘岩石当“纪念品”、露营焚烧破坏地貌,不仅让地质遗迹的科研价值大打折扣,更让“无人岛”沦为“垃圾岛”,这份代价,最终要由整个生态系统来承担。

比生态破坏更危险的,是安全与监管的双重失控。半米宽的悬崖小路无任何防护,快艇故障致近百人被困海上,这些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本可通过严格执法避免。但“禁止非法载客”的警示牌下,联合执法站长期无人值守;景区工作人员与推销者说法矛盾,暴露的正是监管链条的断裂。当“执法真空”遇上“利益驱动”,无人岛的安全底线与生态红线,自然成了可随意突破的“摆设”。

要守住无人岛的生态与安全,不能只靠“事后追责”,更需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严惩”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对地方政府而言,无人机巡查、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需尽快落地,联合海警、文旅部门的常态化巡查不能流于形式;对社交平台来说,过滤“违法攻略”不是“选择题”,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的义务,必须压实信息审核责任;对每一位公众,也该清醒认识到:无人岛不是“冒险乐园”,玄武岩柱群不是“打卡背景板”,“远观不打扰”才是对生态最好的保护。

南碇岛的140万根玄武岩柱,是不可再生的“生态孤本”;每一座无人岛,都是自然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若任由违法产业链侵蚀、监管缺位纵容,终有一天,我们将失去这些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唯有各方拧紧责任螺丝,让法律长出“牙齿”、监管握牢“拳头”、公众树牢“敬畏”,才能让无人岛远离乱象,永远保持“无人打扰”的生态之美。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韵儿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