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可以放生!”日前,湘江湘潭县段渔政码头,随着工作人员的指令声落下,80万尾银鳞闪烁的鱼苗顺着缓冲滑道涌入江中,“扑通扑通”的水声与群众的欢呼声交织,为深秋的母亲河注入新的生机。

湘潭县202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现场(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今年是我参加增殖放流活动的第十年。”参加放生的志愿者李利动情地说,“我们放生的是鱼苗,更是水域生态的希望。”
码头上,市民们在印着“理性放生”的宣传展板驻足参观。“原来巴西龟会挤走本土龟,鳄雀鳝能毁了整个水域生态!”市民王先生指着展板上的外来物种感叹道。这场始于2006年的增殖放流活动,如今已不仅是鱼苗的“新家仪式”,更成为湘潭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长江流域生态的生动实践。

群众仔细学习宣传展板内容(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作为全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试点县之一,近年来,湘潭县紧扣渔业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十年禁渔目标任务,坚持禁渔与养护相结合,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构建现代渔业发展和渔政管理新格局,实现湘潭县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业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20世纪70年代,我跟着父亲捕鱼,一网下去能捞起百斤鱼,鲥鱼、岩原鲤这些稀罕货,逢年过节总能见到。”今年68岁的护渔志愿者老周,手指划过手机里珍藏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湘江江面,渔船穿梭,渔网满舱。翻开历史记录,彼时的湘江湘潭段拥有159种鱼类,完整的水生生态链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鱼仓”。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积累,却忽略了湘江那份沉重的生态账单。据有关监测结果,鲥鱼、岩原鲤等17种珍稀鱼类已基本消失,即便是支撑水域鱼类资源量55%的“四大家鱼”,总量也仅为20世纪70年代的三分之一。更令人忧心的是,残存鱼群普遍呈现“小型化、低龄化”特征,“以前常见的十斤重草鱼,后来三斤的都算‘大鱼’了。”老周无奈地说。

鱼苗跃入湘江“安家”(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面对湘江的生态困局,湘潭县在2003年便与全市同步启动“一江两水”(湘江、涟水、涓水)休渔禁渔期制度,并于2006年正式开启增殖放流工作。十九年来,共计6000万尾鱼苗跃入湘江“安家”。
全链条监管则为生态修复筑牢“安全网”,放流前,工作人员会在凌晨奔赴水产苗种场,逐一核查供苗单位资质、苗种质量与检疫证明,“差一项都不能放行,必须保证每尾鱼苗健康、纯正”;放流后,为期一周的巡查随即展开,严防非法捕捞者“趁虚而入”,切实做到“严把关、重后续”;湘潭县搭建的智慧渔政系统,通过高清探头与热成像技术实现24小时监控,若监视水域出现可疑情况,“智慧渔政”平台能自动及时取证、抓拍、通知执法人员,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全流程、精准识别的高效监管目标。
“连续三年我们都减少了放流数量,这是好事!”曹彬笑着说,“生态变好了,鱼类天然繁殖量增加,我们的‘人工补给’才能逐步减量。”
一泓清水,承载着生态责任,也连着民生福祉。如今的湘江湘潭县段,江面愈发澄澈,鱼群渐趋活跃,曾经的“鱼仓”正逐步复苏。禁渔护水的坚守、科学放流的执着、全链条监管的担当,不仅让母亲河重焕生机,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在湘江之畔愈发清晰可感。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廖轩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