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零陵站讯(通讯员 陈海涛 杨通)10月13日,走进零陵区凼底乡高桥村,山地间一片繁忙景象,曾经的贫困户王军群指着周围一片开垦好的田地告诉记者:“这个地方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昔日是荒山荒地,如今都变了样,也给我们周边的老百姓带来工作机会。”而把荒地变成“聚宝盆”的,正是走出村又返乡的邓俊义。
初始:坚定信念 返乡创业。
2002年,一场车祸使让邓俊义的右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劫后余生的他凭着自尊和自强,在广东打拼多年积累一定资金后回到家乡,成立零陵区聚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创业梦。邓俊义的家乡凼底乡高桥村羊公滩二组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来村里郊游、休闲的市民越来越多,看着村里大面积荒废的土地,邓俊义萌生了发展绿色生态农庄的打算。在进行一番考察后,邓俊义在村里流转170余亩土地,聘请25名贫困户为劳动力,开始种植柑桔、桃树、百合、蔬菜等果蔬品种,同时搭建养殖场,养殖黑山羊、鸡、鸭、鹅、鱼等家禽家畜。
过程:“技术小白” 到“技术专家”。
“你这个种得太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在一处百合地里,邓俊义正传授种植“秘籍”。曾对种植、养殖技术一窍不通的他,如今是当地村民口中的“技术专家”。邓俊义一边给村民支招,一边聊起了自己的故事。创业之初,邓俊义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专业技术。由于不懂技术,第一批果苗种下去,就遇上了久晴不雨的天气,不少果树苗干枯了。看着枯死的树苗,邓俊义万分焦急。零陵区残联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相关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时免费为邓俊义报名参加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学习种植方面的知识。“对于残疾人创业,我们是非常支持的,他们遇到问题,我们都是尽力帮助解决。”零陵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残联都会举办残疾人就业培训班,为残障人士提供创业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区残联等部门的联合帮助下,加上技术知识的不断扩充,邓俊义的农庄慢慢有了起色。2018年,邓俊义试种下的5亩百合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的收益,毛利润达到22万余元;养殖的200多头黑山羊、2000只鸡鸭,也有了20余万元的收益,更加坚定了他的创业之路。
未来:从创业者到带领者。
“来这里做事 70元一天,时间灵活,一年可以挣一万多块钱。”邓望德是农庄的老员工,对于目前的生活,他甚是满意。目前,有包括邓望德在内的30户农户在邓俊义的农庄务工。“来我们这边旅游的人很多,现在我的打算是以农村旅游为基础,以四季的水果为规模,目前有170多亩,如果发展得好的话,未来将近有300亩。”对于未来,邓俊义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还要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周边的村民一起带动进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来源:红网
作者:陈海涛 杨通
编辑:曾拥璇
本文为生态环境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