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丨一江碧水入画来,绿色发展幸福长

来源:红网 作者:谢伟锋 编辑:刘艳秋 2021-04-24 14:02:26
时刻新闻
—分享—

朝阳banner.jpg

时代的发展,总能在时间轴上找到清晰的印记。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叮嘱湖南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三年来,三湘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省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长江经济带堪称中国的“黄金水道”,其所流经领域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长江经济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湖南96%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一湖四水”联通长江、辐射全省,守护好一江碧水,是湖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方向清、目标明,才能行动敏。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提出的具有指向性的话语,也为湖南下一步工作提出了重要遵循。

5d9b617c-743c-4727-a4ef-0ba51c66687b.jpg

麋鹿群奔跑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郭立亮摄。

一个理念的提出,肯定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这个时期的人心所向。“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提出后不久,2018年5月11日,湖南省委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顶层设计锚定方向,实际践行检验成果。从鸟飞豚跃麋鹿奔的岳阳华龙码头,到江水碧绿清澈的株洲渌江,再到衡阳珠晖区各个砂场实现污水零排放……一个个生动的环保案例、一幕幕怡人的绿色场景,印证着三湘四水生活深刻的变化,更道出一个俭朴至真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湖南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符合人与自然共赢发展的要求,更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绿色”成为湖南发展的主色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随之涌现出澎湃的动能。

实践充分证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来的是新思路、新业态,在保持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同时,让经济高质量拥有最直接的推动力,并以此实现了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如今,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到0.06毫克/升,比2017年下降17.8%;大通湖继2019年退出劣V类水之后,2020年达到Ⅳ类水质;全省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98.37%。“守护好一江碧水”是对生态环境的期待,更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完成辩证的统一,本身就是大势所趋。

158fddef-cc53-4989-847d-89dead721dc5.jpeg

在蓝天的映衬下,下塞湖宛如一颗绿宝石。梁慧恩摄。

在时间的长河中,3年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瞬间。但对于治理一江碧水的湖南人而言,点点滴滴都能映照出奋斗之路的不平凡。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上百万株欧美黑杨全部“清零”;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86座水电站关停退出,实施水电站生态基流、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措施;益阳石煤矿山重披“绿装”;邵阳小沙江石材行业整体关闭退出;长沙市望城区治理黑臭水体、清淤清污沟渠,打通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最后一公里”;全省大型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啃硬骨头,治生态之患;下大力气,赋环境之美。三年变化的背后,不是线性的一马平川,在婉转迂回间有人砥砺前行。正是无数奋斗者们守护一江碧水,层层压实责任。他们,是三湘四水最动人的图景。

1003623d-8434-4d80-83db-60e95c722e88 (1).jpg

株洲渌江,满目望去,一江碧水。

一江碧水入画来,绿色发展幸福长。“江水变清了,江岸变美了,臭味不见了,我们生活幸福指数也变高了。”这是居住在株洲渌江边居民的心里话。2020年1-12月,渌江水质由III类提升到II类,15个黑臭水体全部销号,目前,株洲已达到“全域II类水”的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干事创业的根本目的,而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2021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流等水域,正式全面实行“十年禁渔”,湖南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还长江母亲河以水清岸绿,护一江碧水浩荡东流。

山水为证、岁月为名,在开创新时代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这条道路上,还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来源:红网

作者:谢伟锋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生态环境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b.rednet.cn/content/2021/04/23/92257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生态环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