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你关心的团洲垸⑦丨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守护洞庭湖?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何青 杨怡晴 编辑:文婷婷 2024-07-10 17:22:16
时刻新闻
—分享—

7.jpg

洞庭湖卫星遥感影像。(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供图)

红网时刻新闻前方报道组 报道

团洲垸溃堤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比如更加尊重自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比如更加重视科学规划与建设。

洞庭湖慷慨地养育我们,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守护?7月10日,记者专访两位与洞庭湖打了数十年交道的专家,一位是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院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贵,一位是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童潜明。

摸清堤防“家底”,持续保持警惕

介绍洞庭湖,徐贵打了三个比方。

如果把长江比作祖国的母亲河,洞庭湖便是她最大的儿子;如果把中国的农耕文化比作世界农耕文化的摇篮,那么洞庭湖八千年农耕文明便是这个摇篮的中心;如果防洪隐患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隐患,那么洞庭湖320亿立方米蓄水量便是消除这个隐患的中坚力量。

“因此,洞庭湖不仅是湖南的宝湖,更是长江的保民安民湖。”徐贵表示,几十年来,洞庭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到目前为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达成共识。

防为例,徐贵说,全省96.7%区域的水都要汇入到洞庭湖里面去,要守住3471公里堤防,堤防防守压力很大。

“堤防凝聚着洞庭湖区一代代人的心血,然而水情的变化却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难以把握。所以,守护洞庭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场需要持续努力和高度警惕的战斗。”为此,徐贵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摸清洞庭湖堤防的“家底”,全面了解堤防的实际情况和潜在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后续的加固处理和应急响应提供准确依据。

其次,要针对存在问题的堤段进行及时加固处理。特别是堤防防渗工程,这是确保堤防安全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要提高处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预警预报、编好应急预案、普及抢险常识、强化应急演练、备齐急需物资、划分责任区段、建立激励机制。

记者了解到,为摸清洞庭湖家底,做好湖区防汛工作,省水利厅此前已审议通过《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安全工作手册》和《洞庭湖区堤垸图集》,目的就是完善洞庭湖区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供从事水利建设管理及洞庭湖治理工作的人员参考。

“基层迫切需要提升业务素养,提升预防、治理与保护能力。”徐贵表示。

“洞庭湖治理需要更多地质支撑”

童潜明今年已经83岁,从1996年开始研究洞庭湖的保护与治理。他看待洞庭湖的方式,与多数学者不一样,他更希望了解旧石器遗址之前的洞庭湖。

“洞庭湖怎么来的,之后怎么演变的,未来会怎样变化,都是地质问题。”童潜明说。而地质人员靠什么来懂地球?靠地质遗迹,比如地球上现存的化石、岩石和构造现象等等,古生物就是最好的地质遗迹。

事实上,这几十年来地质部门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包括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由湖南省地质局区调队完成的1/20万的岳阳幅、常德幅、长沙幅区域地质调查,获得了洞庭湖大量基础地质数据。后来湖南石油地质队和中石油浙江分院进行的洞庭湖油气勘查,国家地质总局宜昌地质研究所、河南省地质研究所、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广东省地质研究所等对中南地区的中生代盆地,也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等研究。

童潜明介绍,仅是钻探一项,地质部门打了440个钻孔计22136米,是我省钻孔密度最大的地区(矿区除外),取得了极其丰富的资料。

“这些珍贵的地质资料与数据应该被更好地利用起来,可以且应该成为大数据时代众多方面决策研究洞庭湖的基础依据和基础数据库,成为洞庭湖全面保护与治理的地质支撑。”童潜明表示。

在他看来,保护洞庭湖需要全民参与,比如现在我们地质博物馆的科学普及搞得很不错,今后要在科学研究上多发力,在如何保护地质遗迹的问题上认真开展研究。

相关链接:

你关心的团洲垸①丨垸内水回流,为何要加速合龙?

你关心的团洲垸②丨合龙是否意味着抢险结束?

你关心的团洲垸③丨堤坝修复后能保证多久不决堤?

你关心的团洲垸④丨为何投入如此大的救援力量?

你关心的团洲垸⑤ | 除了管涌,洞庭湖堤防还需要注意什么?

你关心的团洲垸⑥丨受灾群众现在生活得怎样?

你关心的团洲垸⑦丨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守护洞庭湖?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何青 杨怡晴

编辑:文婷婷

本文为生态环境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b.rednet.cn/content/646841/54/140883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生态环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