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村全貌。
编者按: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是推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的现实之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中,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可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此,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评选出一批美丽湖南建设、“夏季攻势”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示范推动,不断推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湘环保 永州报道
长山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圩镇东南部,山高坡陡,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耕地面积1313亩,林地面积10972亩,现有村民小组11个,人口363户共1320人。村庄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长山村以种植水稻、玉米和各种水果为主,农业资源丰富。
自2015年中南大学驻村帮扶以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支”两委坚持以“五五工作法”为抓手,立足村情实际,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改善及乡村文明创建等方面精准发力,奋力绘就和美长山新画卷。
长山村扎实开展“三会一课”,推动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推进支部“五化”建设。加强村级后备人才培育,目前村支两委干部有“95后”两人,“00后”后备干部四人。工作队、村支两委与村民共同奋斗,形成党组织带动党员群众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局面。
围绕整洁干净的整治目标,村里建立了村规民约、“庭院三包”制度、公共区域保洁制度、文明户卫生户评比制度和卫生缴费制度的“一约四制”长效保洁机制。每月开展卫生评比,公布评比结果,激发人居环境整治“内生动力”。坚持规划先行,通过中南大学中大设计院和村落文化中心平台,完成了“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以“一拆二改三归”为抓手,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即拆除旱厕、危旧房、残垣断壁等有碍观瞻的“空心房”,改造卫生厕所、农村巷道,畜禽养殖归圈、柴火杂物归堆、菜园菜地归片。
因地制宜提出“山上茶叶、山下果蔬”的生态种植规划,探索出引进投资、委托帮扶、直接投入等合作方式,形成了蔬、果、菌、茶等长期稳定产业,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聚焦产业发展富民,不断做强做大做优村集体经济。采用“村社合作+农户”模式,构建“茶叶-蔬菜-吊瓜”为主的农业产业集群。结合瑶族文化,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形成“双侧五位一体”的智慧产业模式,即“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供给侧与消费侧,“基础设施、产品生产、成品销售、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
设立“长山鸿”升学奖励金,中南大学支教团学生定期入户家访,邀请中南大学“星火计划”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等团队到村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切实开拓学生视野。修建村卫生室,开通远程医疗问诊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远程诊断,疑难重症转诊的工作机制。中南大学6名常驻江华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40余人,多次到村入户走访和开展义诊活动,保障村民的身心健康,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五五”工作法为总抓手,以“乡村振兴月例会”为载体,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以屋场会、村民夜话等形式畅通群众发表意见、参与决策的渠道,扎实推动长山村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数字长山积分制,量化乡村治理事务,对群众在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转换为积分,打造“数治长山”微信小程序和积分转化中心,构建完善的积分兑换体系。创新积分兑换内容,拓宽积分用途,形成人人参与“挣”积分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长山村先后获评多项荣誉,经济收入稳步攀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村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这些游客不仅为村庄带来了人气,更成为了宣传长山村的一张张活名片。
来源:红网
作者:湘环保
编辑:孙晔
本文为生态环境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