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夏季攻势”典型案例丨岳阳市:点“石”成金绘生态画卷 变“废”为宝助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湘环保 编辑:孙晔 2024-12-12 17:18:34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公田镇熊山村长石矿修复为园地、林草地。

编者按: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是推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的现实之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中,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可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此,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评选出一批美丽湖南建设、“夏季攻势”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示范推动,不断推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湘环保 岳阳报道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岳阳,北枕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怀抱洞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岳阳全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伴随着频繁的矿山开采活动,矿区内遗留大量的废渣(石)堆、露采场、废弃建筑物等,导致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占用等问题,滋生地质灾害隐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岳阳市全面落实中央、部、省指示精神和市委“1376”总体思路,以系统整治为抓手,持续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全面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昔日“伤痕”得以治愈,披上了“绿衣裳”、嵌上了“宝石蓝”、挂上了“金腰带”。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组对岳阳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全市13个县市区共有1014个矿山图斑,项目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对此,岳阳市委市政府组织专班、抽调专人开展全面摸排,按照实际将图斑分类划分为生产(在建)矿山、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无法确认责任主体废弃矿山4大类,建立了全市矿山生态环境基础台账。在此基础上,工作专班分类制定修复方案,做到一矿一策,分类施策。

通过高标准编制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并纳入“十四五”规划,岳阳市为项目实施做好全面布局。成功申报了国家第二批山水项目,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2.114亿元,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资金保障。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统筹指挥,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强化协同配合,并结合“走找想促”大调研,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建立行业管理横向全覆盖,形成市、县(区)、乡、村、组5级纵向到底的立体管理模式,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相关部门同步开展现场督查,先后耗费两年多时间,行程达到2万多公里,通过无人机航拍、铁塔监测、人工核实等建立了全市416个图斑实施前、中、后的图片影像数据库,开展全过程实时监管,有效保障了项目实施的总体质量。明确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洞庭清波”和全市绩效考核等考核体系,制定任务书、时间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互联网+三地两矿考核的模式,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考核,形成了“赶学比超”的干事氛围。

在修复过程中,岳阳市克服了多重困难,多点平行推进。2022年至2024年,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650公顷,植被覆盖度超过80%,人居环境改善受惠人数超过50万人。特别是在2024年遭受严重冰冻和洪涝灾害后,市县两级迅速行动,多方筹集资金,优化损毁方案设计,在2个月时间内基本完成了损毁图斑的修复。按照耕地优先、因地制宜原则,可找回“流失耕地”900余亩,预计可为群众增收100万元以上,可新增农用地3000亩。

岳阳市还创新“生态+”模式,通过种植高附加值的特色水果和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将条件成熟的矿点纳入空间规划,调整为红色建设预留区,实施转型利用,整合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对接产业集群,吸引企业落户,推动了区域人口就业安置,实现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再就业安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岳阳市矿山生态修复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护绿”上坚守红线,在“增绿”上遵循基线,在“管绿”上筑牢防线,在“用绿”上兜住底线,在“活绿”上打破束缚,用实干实绩实效让“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再现洞庭湖畔,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来源:红网

作者:湘环保

编辑:孙晔

本文为生态环境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b.rednet.cn/content/646856/56/1453588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生态环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