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山”转化求突破① | 莽山瑶胞的“生态存折”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罗海勤 编辑:龙芳华 2025-05-12 10:58:3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23年以来,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持续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紧扣“135”(紧盯一个目标,把握三个关键,做好五篇文章)示范区新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布局,全面系统推进示范区建设,如今郴州这五篇文章交出怎样的答卷?在示范区“五月宣传月”之际,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写好“五篇文章”》系列报道,今天聚焦《“两山”转化求突破》篇章。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罗海勤 郴州报道

近日,莽山瑶族乡黄家塝村的万亩竹林迎来了一批广东游客,瑶家妹范于艳热情地敲开竹子请客人品尝鲜竹酒,游客王健品尝后连连称赞,“这竹酒口感甘甜,我带几箱回去!”

图片1.png

瑶家妹范于艳(左一)热情地敲开竹子请客人品尝鲜竹酒。(邓文超  摄)

作为郴州市瑶家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范于艳依托莽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天然竹资源,将鲜竹酒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不仅盘活了竹林,更让竹子的经济价值翻了几十倍,曾经被冷落的竹林如今成了“香饽饽”。

莽山,这颗镶嵌在湘粤边界的“绿色明珠”,是南岭山地的物种基因库,也是莽山瑶胞世代生活的家园。过去,瑶民守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却不是十分富裕;如今,林权制度改革让这片绿水青山“活”了起来。

图片2.png

莽山万亩竹林。(邓文超 摄)

2024年,《湖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要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郴州积极响应,将莽山列为重点改革区域之一,一系列改革举措在这里落地生根。

在林权改革过程中,莽山明确了林地的产权归属,瑶胞们拿到了林权证,真正拥有了山林的经营权。

确权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郴州的答案是:生态产业化。

莽山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湿润,适合种植中药材和特色农产品。莽山瑶族乡道洞村村民赵得凤承包了400亩山林,种植黄精、灵芝、高山蔬菜等经济林木,并发展林下养殖。这些农家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借助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以前山林是集体的,大家都不太敢放手去干。现在有了林权证,这山林就是我的了,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搞多种经营。”赵得凤笑着说。

林权改革还推动了林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莽山鼓励瑶胞们通过流转、入股等方式,整合分散的林地,发展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跳石子是一个上千年历史的瑶家寨子。由于地处偏远,交通和信息闭塞,曾经是个贫困村。乘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东风”,瑶胞们在致富带头人何勇的带领下,自发与莽山土里巴吉公司合作,成立了跳石子生态农业公司及合作社。如今,加入合作社的25户村民,通过养殖莽山黑豚,每个家庭一年增收4万元左右,人均增收入近1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512094911.jpg

跳石子合作社莽山瑶胞拿到年底分红喜笑颜开。

同时,莽山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莽山森林资源丰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依托天然氧吧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知名旅游景点。瑶胞们也踊跃参与,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土特产,吃上了“旅游饭”。

微信图片_20250512094856.jpg

莽山黑豚。

在绿水青山间,莽山瑶胞探索共富密码,手中如同捧着一本不断增值的“生态存折”,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他们从单纯的木材采伐,转向了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数据显示,莽山瑶胞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不足四千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万元。

在林权改革的推动下,现代科技手段也融入莽山的山林保护工作中。莽山构建了“天空地人”巡护监测体系,深入推行林长制、河长制的网格化、智慧化巡护管理制度,为这片森林配备了24小时的“专属守护者”。

如今的莽山,瑶民不再“靠山吃山”,而是“靠山富山”。郴州以林权改革破题,书写了郴州“两山”转化的生动答卷。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罗海勤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生态环境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b.rednet.cn/content/646949/56/149488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生态环境首页